你说现在这个社交平台,真是什么风都有可能吹起来,谁能想到,“企二代”“厂二代”现在已经扎堆出镜,争着做网红,仿佛一夜之间,公主少爷们全体杀疯,短视频平台成了他们的新舞台,杂耍似的把继承家业拍成热剧,不仅自己火,还让爷爷的厂房都受益了。
不过,看到短视频里那些“少爷”“千金”“霸总”,你期待着真能揭开他们豪门日常的神秘面纱,但多半也是带着点疑问的——这是真的在展示家族企业继承过程,还是在演一出流量爽剧?这里面是不是有MCN的运作套路?靠家里资源轻松晋级,这新赛道真的能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啥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是变成虚火一场?
说起来,“毛巾少爷”算是这波二代IP里最会整活的了,也难怪能把流量给掀起来。洁丽雅的二代,自己编剧自己上阵,拍了个《毛巾帝国》剧场版,说是短剧其实更像豪门爽文,光是那种家族、权谋、商业斗法的桥段,能让无数网友隔着屏幕跟着磕糖、嗑瓜,一口气播放量就破亿,涨粉百万。这一下,“毛巾少爷”就等于给所有二代做出了榜样——老板本人不擅长出镜,没关系,他的儿女分分钟能整成爆款IP。
紧接着,好利来、特步等知名企业的二代也纷纷登场,“锅炉公主”“热泵千金”“水杯小胡总”“银饰少爷”,五花八门的厂二代IP像下饺子一样冒出来。只要你去抖音搜“二代”,能蹦出来上千个相关账号,“接班”关键词也有两千多号在努力营业。光是数据都能让人眼花缭乱,这网红赛道不知不觉就成了企二代的主战场了。
其实细看这些二代的内容,大致都是围绕家族企业转。比较主流的有分享日常接班Vlog,也就是把自家企业的运作流程、员工故事、管理经验拿来拍成日常片段,一天到晚更新,既满足观众对豪门工作的好奇,也能顺路给家族产业做个大广告。像“若一(接班版)”靠着“95后江浙沪女儿继承家业”的系列视频,全网吸粉超过44万,光抖音平台就有七千万播放,比不少专业短剧团队还牛。
再一类,是以家族故事为底片,打磨剧情,整成爽文风格的短剧。你会看到争家产、商业对战、家族矛盾全程高能,网友乐得像追小说。有曲美家居二代“泽龙Z”,像毛巾少爷一样上BGM拍短剧,父债子还系列都能收获多少播放量。谁说豪门没有故事?这些二代用事实告诉你,只要愿意拍,故事就源源不断。
也有走反差路线的,专门跟传统“高冷二代”人设唱反调。比如好利来企二代“老板罗成”,专注打造社恐形象,啥也不想管,结果观众格外买账,不再觉得是高高在上的二代,反而聊起了社畜、生活压力这些话题;“茶甜甜接班日记”演得“反骨二代”拿捏董事长老爸,看着活脱脱就是家庭小剧场,甚至有点荒诞,却挺能激发网友共鸣。
最后一类就更“接地气”了,变身种草博主、卖货主播,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分享行业知识,直播间狂欢。你比如“厂二代阿拉丁”,床垫行业摸爬滚打六年,专挑消费者关心的坑来讲,用户真心愿意买账。箱包厂二代“暴躁箱箱哥”近一个月就能带货流水超五百万,这赚钱效率,让常规网红都得看看是不是套路没学够。
说到这儿,你就会好奇:他们到底为什么这么热衷亲自下场做IP?是单纯想当网红赚块钱,还是家族企业传承新招数?有不少质疑声出来,网友各种质问:“这是MCN包装出来的吗,靠家里资源还叫什么努力,真有本事自己闯一闯?”讨伐之声此起彼伏,二代们也不得不直面这些声音。
其实,稍微研究一下你就明白,大部分二代所在的企业都集中在面对大众消费者的行业,比如日用品、快消品、休闲食品这些。做IP,对他们来说,是家族企业传承里的一块新拼图,不仅仅追流量,更是在寻找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双重出口。老一辈辛苦打天下,二代们怎么把这摊子玩出新花样,是现实压力推动他们走到镜头前。
别忘了,中国的家族企业多到吓人,民营经济研究会的数据摆在那里,全国超1亿家民企,80%都是家族企业为主,接班潮不是网络段子,是现实难题。早几年,四分之三家族企业面临接班问题,这些企二代根本没选项可挑敢不敢继承,是必须要干的事。换个角度想,也怪不得他们猛冲新赛道,能借着短视频和IP重塑一下企业形象,不妨一试。
再翻一翻1688的数据,会发现厂二代整体学历水平很高,八成都是本科打底的,很多还有海外留学背景。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说实话见过世面,也愿意拥抱新媒体这些玩意儿,不甘心做守旧的厂长或副总。可是接班容易吗?看看温州苍南厂二代项国伟的实际反馈:“三天一小吵,一星期一大吵,公司里聊业务,家里几乎不交流。”代际冲突不是剧本,是现实鸡飞狗跳。
北大周其仁教授也说了,传承这事不是简单的血缘接力,是把亲情转化成契约,怎么跟父辈、跟管理层化解矛盾,这里的水很深。做个人IP,争的不只是流量,还是新的话语权和定义权,能否让企业打破老套框架,向外界证明自己有创新思维,是摆在每个二代面前的难关。
而实际行动上,你会看到许多二代利用自己的账号开创出全新品牌,像“若一”做了独立女包品牌“独白”,“妮妮小总裁”搞出正大集团旗下的宠物品牌,全都是通过互联网IP完成新业务孵化。说到底,做IP也是一种试错机会,让企业在变革期不至于掉队。
当然了,IP带来的流量不只是显摆,更多时候是希望品牌能跟着真正火一把。“我做自媒体也有一些私心,希望给这个品牌多带点流量,老一辈打下的基础,咱小辈还得努力经营。”听听“泽龙Z”的态度,就能理解这场流量战争二代们也没有自恋到底。
可事情真那么顺利吗?其实二代IP并不都是开挂走捷径。确实,草根网红要拼命打怪,二代有资源优势,品牌背书,营销预算,但这圈子竞争也不是闹着玩的。特步“二公主”丁佳敏第一次爆红因为和七匹狼公子合体,被刷成“现实小说照进名媛世界”,网友涌进抖音刷评论。但她后续也是靠实时更新工作和生活,慢慢累积人气的。可别以为流量从天而降,背后也没少努力。
说白了,这一赛道的二代其实也面临着同质化困境。你刷一圈,发现大家拍的都是接班Vlog、爽文短剧、反差段子,剪辑动作像流水线,内容很难有革命性突破。日常工作拍得再有劲,总归是有审美疲劳,观众也不傻,没新意就不会天天买单。想靠内容杀出重围,没那么简单。
很多二代也不是真的“自来水”,缺乏专业的新媒体运营经验,文案、拍摄、剪辑、宣推全部都要求技能,大部分人是新手摸索,但内容驾驭力不太够。你比如“兰兰的接班日记”,一边闯一边学,但整体流量表现一般,她坦言团队和自己能力有限,视频做得不够好,最后不得不把账号设为私密。现实很扎心,资源撑不起一切,还得靠内容和运营能力。
商业变现也是拦路虎。做了IP,哪怕流量和粉丝上来了,后面能不能转化成销量?真能变成品牌合作、卖货直播?不少二代都还卡在这个环节。数据也在说话,抖音上真正百万粉丝的二代账号没几个,大多数只是几万几十万,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真要凭一己之力转化流量为市场,不付出绝对的创意和努力,根本没戏。
至于“投胎优势”能走多远,也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二代们家底深厚,但表现不佳马上会被贴“靠家里”的标签,甚至还成为网友群嘲的新对象。这时候,接班的难度就不在于流量,而是真正的专业能力、企业管理、市场战略,这些都是从小培养不出来的,还得真刀真枪靠个人努力摸索。
反过来看,对企业本身来说,二代IP带来机遇没错,可也不能一味沉浸流量梦。老品牌需要转型,新生代需要创新,但更关键是二代们能不能用新思维真正赋能家族企业,别光靠镜头把自己拍出天王巨星,实际却在管理和业务上差一截。企二代不能只在网上“接班”,流量再高也救不了企业基本盘,还得落地运营,扎实干出成绩,才能让父辈的江山延续下去,不至于沦为一场虚火烧过。
聊到最后,围绕“企二代”扎堆做IP这事,谁不想知道,未来这个赛道会怎么样?是会出一堆新式企业家,还是变成又一个网红收割机?是不是有人觉得,这路只适合有家底的人,普通创业者根本打不了?大家都说的头头是道,那你心里觉得呢?企二代们做IP,是你想追的爽剧还是值得期待的转型机会?你怎么看这波新潮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看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北京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