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图片
有人走路稍久就觉累,双脚像灌了铅般沉重,筋骨提不起劲,腰也跟着酸胀疼痛,这在中医看来多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相关。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精血互为滋养,若肝肾亏虚,精血生化不足,筋骨失却濡养,就像草木缺了雨露滋养,自然会出现筋骨无力、脚沉的情况,而腰为肾之府,肾亏则腰府失养,腰痛也随之而来,此时确实需从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入手调理。
中医古籍中对肝肾与筋骨、腰部的关联早有深刻论述,《黄帝内经・素问》有云:“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主筋,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明确指出肾对骨骼、肝对筋脉的濡养作用;《医宗必读》亦载:“盖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阐明腰部不适与肾亏的直接联系,这些经典论述为调理此类症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也印证了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思路的合理性。
从西医来看,这类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症,或是下肢静脉曲张、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多因局部组织损伤、神经压迫、骨骼代谢异常等导致。
我有一个专门针对走路累、脚沉、筋骨无力、腰痛的基础方,能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组方如下:桑寄生 15-30 克、续断 9-15 克、杜仲 15-30 克、怀牛膝 9-15 克、白术 15-30 克、当归 9-15 克、甘草 6-9 克、白芍 15-30 克、制川乌 6-9 克、炮附子(又称制附片)6-9 克(个别情况用量可达 30 克,需注意制川乌与炮附子需先煎半小时)、生姜 3-6 片、大枣 6-9 枚。此方剂的用药方法为一天一剂,两煎两服,煎煮时先将制川乌、炮附子放入锅中,加水足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先煎半小时,再加入其余药材(生姜切片、大枣掰开),继续加水没过药材,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 30 分钟,取药液约 200 毫升;第二次煎煮时,将药渣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 20 分钟,取药液约 200 毫升,两次药液混合后分早晚两次温服。
这个基础方的核心功用就是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止腰痛,专门针对走路累、双脚沉重、筋骨无力、腰部酸胀疼痛等症状,能改善肝肾亏虚导致的筋骨失养,缓解因精血不足引发的肢体乏力,同时减轻腰部不适,让身体在活动时更有气力,减少疲惫感。
方解:桑寄生、续断、杜仲是补肝肾、强筋骨的经典组合,桑寄生能祛风湿、补肝肾,续断可补肝肾、强筋骨、止腰痛,杜仲善补肝肾、强腰膝,三者合用直击肝肾亏虚之本;怀牛膝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引药下行,让药效更好地作用于下肢,改善脚沉、筋骨无力;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二者搭配能补充精血,为筋骨提供濡养;白术健脾益气,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精血生化有源,助力肝肾恢复;制川乌、炮附子性温,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尤其适合因肝肾亏虚兼夹寒湿导致的筋骨疼痛、肢体沉重,不过二者需先煎以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调整,让方剂更贴合个体情况:若下肢疼痛严重,可加独活 9-15 克、桂枝 6-9 克,增强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若双脚有水肿,加黄芪 15-30 克、茯苓 9-15 克,补气利水,缓解水肿症状;若腰部疼痛明显且遇冷加重,加干姜 6-9 克、细辛 3-6 克,温肾散寒、止痛;若筋骨无力感强烈,加枸杞子 15-20 克、菟丝子 15-20 克,进一步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若伴有头晕耳鸣,属肝肾阴虚明显,加熟地 15-20 克、山茱萸 12-15 克,滋阴补肾;若出现口干咽燥,加麦冬 12-15 克、玉竹 12-15 克,滋阴润燥;若下肢麻木,加鸡血藤 15-20 克、川芎 9-12 克,活血通络、濡养筋脉;若夜间腰痛更甚,加狗脊 15-20 克、骨碎补 15-20 克,补肝肾、强筋骨、止腰痛;若伴有乏力、气短,加党参 15-20 克、黄芪 15-20 克,补气健脾;若大便溏薄,加山药 15-20 克、莲子肉 15-20 克,健脾止泻。
以上是个人临床中药经验总结,不构成用药建议。有相关问题找医生,中医讲究千人千方有效,每个人的症状不一样的,用药不一样的,中医讲究千人千方,有问题找医生面诊为妥当,制定出最适合的调理方案,确保调理的有效性。
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公众号留言,我为你专业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北京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