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夏木葳蕤,青春与梦想在此交汇。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高校师生陆续齐聚这座人文荟萃之城,踏上一场知行合一的研学之旅。他们带着学识与热情,深入企业学校、田间地头、基层诊室,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历史脉动、服务基层所需、锤炼实践本领。这场跨越象牙塔与县域的“双向奔赴”,正以“研学实践”为笔,绘就校地合作深化、人才智力汇聚、发展动能强劲的“交城答卷”。
北京大学:追寻历史探新程
文化的传承植根于沃野之上。6月25日至27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思政实践团在交城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北大研学团参观乡村记忆馆了解红色文化(中共交城县委组织部供图)
活动中,北大学子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先后前往玄中寺、吕梁英雄纪念广场、晋绥八分区纪念馆,近距离参观建筑文物,认真聆听革命故事,感悟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体会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同时,他们还走进交城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与金银器制作非遗工坊,近距离了解交城的省、市级非遗,领略传统工艺的精妙绝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命脉。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北大学子应始终怀揣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赤诚之心,让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黄子源表示。
展开剩余85%北大研学团走进金银器制作非遗工坊体验非遗文化之旅(中共交城县委组织部供图)
参观现代化企业生产,是北大学子们此次研学的重点。在山西华鑫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华鑫煤焦化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新天源药业有限公司、山西瑞赛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理念、多元化综合模式、生产技术、研发技术等情况,亲身感受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领悟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课本上的化工原理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线。特别是看到企业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到生产工艺中,让我对‘双碳’目标下的化工发展有了更直观地认识。”学生卢明浩认为此次研学对自己来说收获颇丰。
期间,北大学子们还前往西社镇东社村、米家庄村、庞泉酒庄、庞泉沟保护区标本馆、八道沟等地,领略非遗稻蟹示范田、酒庄生产工艺、植物标本的独特魅力,现场了解传统技艺的传承密码、现代农业的创新模式、酿酒工艺及生态系统的多样奥秘。
从自然风光到文化传承,从红色文化到现代企业,多方面的呈现,不仅让北大师生们深入地了解了交城的古韵和新风,更彰显了交城县深化校地合作、汇聚人才智慧的丰硕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治服务进基层
“现在开庭。本庭今天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带着青春的热情,6月26日至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的学子们走进交城县水峪贯镇,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拉开了普法活动的序幕。
北航学子走进水峪贯学校开设“模拟法庭”(中共交城县委组织部供图)
模拟法庭现场,北航学子们化身审判长、原告、被告等角色,庄严审理校园“恶作剧致伤案”。整个庭审过程紧张有序,气氛严肃庄重,让在场的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法庭之中。现场观摩了模拟法庭后,水峪贯学校学生张傲雪对此感受很深,她说:“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实用的法律知识,也更坚定了我做守法公民的决心,未来我会向身边的人普及法律,让他们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法槌敲响的不只是庭审,更是青少年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在普法微课堂环节,北航学子通过讲解反校园欺凌、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开展法律知识竞答的方式,让水峪贯学校的学生们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法治意识。
与此同时,水峪贯镇创新打造移动普法矩阵,邀请北航学子在镇党校开展了专题法治讲座,并将普法宣传深入到了农户家中,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法治力量。据了解,活动累计发放普法手册4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94件,培训“法律明白人”56名。
期间,北航学子们还深入交城经济开发区开展了“涉企执法优化与法治护航”三方座谈会。针对企业提出的高频诉求,他们积极探讨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执法与服务深度融合。
“此次普法宣传实践,通过搭建‘政府主导+高校联动’的创新双向平台,既为青年学子提供了锤炼本领的实践舞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专业的法治动能,实现了普法形式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的转变。”交城县水峪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武力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建立长效机制,把模拟法庭剧本、企业风险清单等成果转化为村级法治工具包,持续推动法治精神扎根乡土,夯实乡村振兴法治根基。
山西中医药大学:义诊实践送健康
岐黄惠农,架起健康服务桥梁。7月8日至13日,山西中医药大学在交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义诊服务、健康讲座、文化体验及教育实践等多种形式,将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
山西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和学子在交城县中医院开展义诊服务(中共交城县委组织部供图)
义诊现场,专家们耐心细致地为群众把脉问诊、开具药方、解答健康疑问;学生们则运用所学知识,为求诊群众提供康复咨询、基础理疗等服务。“这次活动举办得非常好。”患者李先生在接受了专业中医服务后,对此次活动赞不绝口,“医生耐心询问我的情况,并针对病情给了我很好的建议,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非常感谢这次义诊活动的医生们。”
活动还组织了多场专题健康讲座,聚焦《脑卒中的预防复发》《甲状腺+糖尿病前期科普》《知己知彼话食养》等群众关心的主题,普及了中医药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知识,提升了市民的健康素养。
通过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医学生们的问诊沟通能力、培养了医学生们的临床经验思维。学生苗若锴认为,课堂中的知识再搭配上系统贴切的诊断,无疑是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收获的最大成果,“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能以中医药学生身份,从课本的字面中更快更深入地贴切实践,转变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群众在夜市义诊现场体验中医服务(中共交城县委组织部供图)
山西中医药大学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交城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和文化体验,也为中医药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更架起了校地深化合作、共促中医药振兴的桥梁,取得了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太原师范学院:行走课堂润初心
在红色足迹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历史长河中汲取奋进力量。7月8日至11日,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们在交城县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以“行走思政课”的形式沉浸式体验交城的历史文化与红色资源,感悟历史文脉,赓续红色精神。
太原师范学院学子课后总结提升,分享教学经验(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研学期间,学子们满怀热忱与好奇,于玄中寺、卦山风景区的苍松翠柏间聆听千年古寺的晨钟暮鼓,感悟“山水禅意、天地人和”的文化意境。在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和田家山乡村文化记忆馆,大家仔细了解了堆绫工艺、云香制作等多项省、市级非遗,以及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深切感受到民间技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西社镇东社村红军东征广场、乡村记忆馆、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学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抗战过程。深刻体会着如今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也让红色精神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无论是触觉、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交城的自然之美还有厚重的历史韵味。”一幕幕岁月痕迹,一项项文化瑰宝,都为太原师范学院学生王靓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默默诉说着烽火交山的故事。也看到了交城传说的灵动、非遗文化的细腻,都是沉甸甸的匠心。原来文化的力量这么动人,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这种信仰与传承太有力量了。”学生候怡帆说。
太原师范学院学子在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次研学实践不仅为太原师范学院的学子们提供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堂,更通过校地合作共建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双赢共进。
展望:合作共赢谱新篇
与此同时,来自中北大学、吕梁学院等多所高校学子也先后来到交城县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他们从自身专业学习出发,聚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传统文化传承、“大思政课”建设、革命英烈故事宣讲等内容,寻访历史遗迹,观摩传统技艺,查阅文献资料,躬身实践教学,他们将课堂所学与实地研学相结合,在行走中沉浸式感受交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成果,在实践中锻炼了自我,收获了成长。
中北大学学子在非遗传习中心了解云香制作技艺(交城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供图)
近年来,交城县坚持“见人见事见项目”的理念,持续巩固校地合作成果,先后与北京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全县新增6个合作基地,其中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2个,智库合作基地1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个,共吸引了500余名高校人才和学子走进交城实习实训。随着校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方式不断创新,更多基地建在了交城、用在了交城,而这些扎根交城的合作基地,正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青年人才成长的“练兵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交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创新活力。(范英哲)
发布于:北京市北京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